2022年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变革之年。

工业互联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从概念进入到实践落地阶段,并已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良好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业。



2022年,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催生工业互联网新需求,同时国际局势动荡、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都将对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工业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快速渗透期和成长成长期交替过程中,在此期间存在一定调整、变化和不确定性。


发展历程:


工业互联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广三个阶段。

2008年,美国启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灯塔项目”,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建设网络并与之进行合作。

2009年,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

2010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重点介绍制造技术革新、自动化以及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内容。

2011年开始,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探索推进本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

2015年中国与德国签订“工业4.0”合作协议,成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2019年12月10日,中国工信部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签署《谅解备忘录》;

2022年8月18日,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工作组正式成立,全面推进中国加入DEPA的谈判。


发展现状:


目前,工业互联网行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其中包括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解决方案、第三方服务等。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对包括智能制造在内的新兴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和明确。

目前,全球已有约200家大型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研究和实践。


发展趋势:


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为核心,集成网络和平台层等关键技术,形成的跨设备、跨系统、覆盖企业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网络。

通过将网络层和应用层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不直接参与现场作业,从而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人员不直接接触现场设备的风险,也能保证设备状态稳定。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更广、场景更丰富。

在制造行业中,随着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技术深入发展,传统企业正加快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在消费品工业领域,则加速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而在医药行业等需要精准诊断的领域,则不断加强对人因失误和错误的控制并提升设备稳定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当前工业互联网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他认为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具备了大规模应用基础设施和丰富场景的条件。

同时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例如《关于深化“5 G+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措施都支持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展;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预测2022年全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4.45万亿元,占GDP比重3.64%。

1.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化和开源化:产业网络的核心技术将持续加强自主化;在未来,工业网络的核心技术将会逐渐开放。

2.产业网络的发展模式向平台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平台+园区”、“平台+基地”的新型融合发展模式加快了地区数字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区域和行业级工业网络数据中心将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力。

3.面向轻量化、安全化的工业因特网产品和服务向轻量化、结构化、低代码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工业上云的快速发展、工业数据的互联规模的扩大,使得工业网络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

4.产业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化、场景化:产业互联网加速了垂直行业的发展;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其应用场景的价值日益显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