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汇总

“工业互联网”最早是GE在《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白皮书中提出,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设备制造商转型的大环境之下衍生出来的概念。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

自2017年11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工业互联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我国工业互联网从无到有,建成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体系化发展位居全球前列。在数字化浪潮下,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近几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已经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政策体系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方政府渐趋完善、行业应用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国家层面(国务院及其直属机构)及20个省级(含直辖市,下同)单位合计发布61项工业互联网产业相关政策。

一、全国层面

纵观我国近年发布的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六个重点话题上,分别是“5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APP”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及拓展”。

2016年,国务院出台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研究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直至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发展工业互联网首个纲领性文件正式印发。

2018年后,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密集。工信部根据对工业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判断,先后发布2018—2020年起步期和2021—2023年快速成长期的发展行动计划,并且其中的大部分计划都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完成时间表。工业互联网更是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国务院及其直属机构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相关政策有35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国家层面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汇总(展示部分)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注:数据来自互联网公开渠道,通过人工方式整理,可能会有少许遗漏或错误。

二、地方层面

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20个省级行政单位发布了26项针对工业互联网产业的政策(具体见表2),并形成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为引领的两区三带多点发展格局。有超过一半的省市对于工业互联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省市对于2025年的规划十分明确,包括有互联网标识数量、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数量等明确规划。

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地仍以工业互联网普及任务为主,其余各省市的任务进程均已在“5G技术结合”、“数据中心建设”、“网络安全保障”等领域,说明我国的政策实施力度已经集中在围绕行业应用赋能、区域落地推广、生态机制建设等方面。

(一)广东

2021年6月,《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引领作用显著,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以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2021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旨在到2025年率先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形成1至2家达到国家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备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技术产业体系构建及融合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7月,《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推动工业软件攻关及应用;发展智能硬件及装备;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安全体系。

(二)北京

2020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际顶级节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20个以上行业二级节点、20家智能工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