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要把新型工业化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8月30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六期新型工业化大讲堂活动成功举办。本期讲堂的主题是“‘十五五’前瞻: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和‘机’”,由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文强主持。

围绕“十五五”前瞻话题,工信部政法司、规划司,各地工信局,赛迪研究院及“1+7”新型工业化智库、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代表共同参会并参加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把发展新型工业化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之道是新型工业化中需要创新的内容。

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布局重点

工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柱石,也是产业体系的柱石,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健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火炬中心原主任贾敬敦指出:“‘十五五’期间规划,要把整个工业体系从中低端推向中高端,并力争使一部分产业成为世界产业的前沿,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中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战略布局的重点。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位一体:要把科技创新注入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对于“十五五”时期的产业选择,与会专家给出了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军表示,要发展破解技术约束的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在“小软大”三方面:包括芯片、零部件、材料等物理尺寸上的“小产业”,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知识密集和生态繁茂的“软产业”,机床、大飞机、深空深海装备等大国重器的“大产业”,集中表现在优先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

要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房地产、航空航天,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此外,还要发展复合特征型的融合型产业,包括服务机器人等服务型工业,数字孪生、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工业智能化,AR、VR产品等工业体验化等。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制定强有效的创新政策

业内专家指出,发展新型工业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十五五”期间如何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并把创新注入到产业政策之中。我国应当出台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在制度和政策上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确立起来。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国工业上台阶、上质量、上水平,专门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的科技金融比较薄弱。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中国金融需要在结构改革上迈出扎实的一步。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之道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实现大规模颠覆性经济增长的技术,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会变,在当前外部形势下,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需要苦练内功,依靠高质量发展强大自身。对内,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全、大、宽,更要全而精、大而强、宽而深。我国在芯片设计、数控操作系统等工业软件,数控机床、关键部件和材料等硬件方面有很好基础,处在突破的前沿。要充分释放中小企业活力,依靠中小企业创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专家指出,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要关注与世界各国的协同发展。在新的全球化态势下,新型工业化不仅要推动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也要强化与世界各国的协同合作,以深度全球化支撑和保障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返回顶部